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6节
    刘秀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长远的战略眼光”。
    后世皇帝评价文臣的标准,果真与现今不同。
    李世民亦有所悟。
    【刘彻:……】
    这么看来,主父偃之死实在可惜。
    刘彻对公孙弘略生怨言。
    但公孙弘是难得善终的丞相,刘彻不好推卸责任。
    【秦念:可惜你听信儒生对他的排挤,让华夏最后一位出彩的纵横家死于族诛。】
    赵王刘彭祖冷汗浸湿后背。
    他已让人抓捕江充全族,但一名“顶级文臣”的死与他有关,他不知道陛下会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当初主父偃助郢人兄弟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致使燕王被迫自尽。
    刘彭祖自身行为不端,而主父偃曾游历燕赵。
    担忧自己也被告发,等到主父偃出任齐相,刘彭祖就上书告发他收受诸侯贿赂,让诸侯的子弟多得以封侯。
    不过主父偃并非死于“收受诸侯贿赂”。
    ………
    主父偃得知自己的死因,本就厌恶儒家的他,这厌恶已经转化为仇恨。
    纵横一道式微,他求学时就多受儒生排挤。
    入朝为官之后,还会因儒家被族株?
    主父偃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
    ………
    刘彻眉头紧皱。
    主父偃告发齐王刘次昌与姊通奸,因此被他任命为齐相。
    结果主父偃到了齐国,就拿通奸一事警告齐王,使得齐王在恐惧中自尽。
    刘彻以为是他胁迫齐王自尽,因此大怒。
    但主父偃上书承认接受诸侯贿赂,坚称没有胁迫齐王,刘彻也就不想诛杀他。
    公孙弘进言“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刘彻这才族株主父偃。
    秦念却说这是学派之争,是儒家排挤纵横家?
    公孙弘品行敦厚,怎会行如此之举?
    他又看错人了?
    天幕禁止谎言,秦念之言必是发于本心。
    【李世民:“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个人仇怨,怎能算是学派之争?】
    李世民早就看出秦念对儒家的不喜。
    但他不认为居于民心榜首的秦皇,会因崇法而刻意贬儒。
    对于合格的帝王,采用各家学说应只看对社稷之利弊。
    怎能有如此明显的喜恶?
    他追问公孙弘之事,是想知道儒家究竟有什么隐患,才会使得后世秦皇如此厌恶儒家。
    ………
    刘彻脸色不太好看。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这是后世对公孙弘的评价?
    这是他谦让敦厚的第六任丞相?
    ???
    ………
    刘启时期。
    此时的公孙弘正在研习《公羊传》,并拜胡毋生为师。
    看到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公孙弘叹了口气。
    不是叹后世的误解。
    而是叹他还没有入仕,就已经被后世披露本性。
    他通晓《诗》、《书》,又学习《春秋》杂说,最终选择了《公羊传》。
    正是因为《公羊传》与他性情契合。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秦念:朕只看结果。儒家治世,百家凋零,华夏总体来说不断衰落。】
    先前在武皇的提醒下转变思维,秦念已经知道其他皇帝询问汉武帝的文臣时,其实都是在问治世。
    所以李世民提问公孙弘之事,她就知道这问的不是公孙弘本人,而是问儒家治世。
    秦念不喜儒家。
    规则二是“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换言之,只要不提具体的人事物,是可以说的。
    至于这话说得对不对——
    明面上的规则三限定的是“禁止谎言”,那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不会被视为异常。
    有“总体”二字,她甚至可以说只比较汉朝极盛和清朝嘉庆时期的国际地位。
    这就是个文字游戏。
    【李世民:华夏不断衰落?】
    李世民几乎是在看到秦念所言时,就立即反问出声。
    他不认为大唐比汉朝衰落。
    【秦念:这种事情看声誉榜不就知道答案了吗?】
    秦念看不到声誉榜。
    不过甲方说了:综合历史上的知名度与贡献值进行排序。
    加上常驻组九人肯定是前九,那差不多就知道甲方会怎么排这个声誉榜了。
    具体排名不好猜,但猜个大概不难。
    ………
    李世民脸色变得极为凝重。
    大唐必然强于魏晋,但秦念说的是“总体”,或许是没有将不在群内的王朝计入其中,那就只比汉唐。
    仔细审视声誉榜——
    李姓竟普遍低于刘姓?
    还有更可怕的地方:前百中有许多他不认识的异族名字。
    ………
    赵匡胤承认如今的大宋不如唐也不如汉。
    他希望大宋不会比唐朝差得太远。
    但看完赵姓皇帝的排名,这似乎只是个奢望。
    ………
    大明不可能弱于宋朝。
    但剔除大宋,仅比较大明皇帝与汉唐的排名,朱元璋不得不承认“总体衰落”的现实。
    将历史上不曾出现的皇帝名字罗列出来,不难看出——
    大明,亡于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
    ………
    对于汉朝皇帝来说,他们无法推断后世的王朝是怎么回事。
    但秦念之言没有被天幕认定为“谎言”,且后世的皇帝无人予以反驳。
    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事实。
    总体不断衰落?
    何故?
    【刘彻:朕以外儒内法治世,何故至此?】
    刘彻已顾不得“外儒内法”不应宣之于世。
    自他以后,华夏衰落。
    秦念还将衰落的缘由指向“儒家治世,百家凋零”,这等同于将华夏衰落始于他!
    【秦念:儒皮法骨,但儒家不甘心只当一张皮。】
    【秦念: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就已是儒以侵法。你没在意,也不在乎。】
    张汤盯着天幕之言,感受到彻骨之寒。
    他幼年审鼠,是天生的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