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6章
    卫青连忙劝阻陛下,与秦念争执毫无胜算可言!
    再见“一家三口”之说,卫青只能懊悔于自己的松懈,竟是忘了要及时劝阻陛下。
    霍去病同样懊恼,他没想到话题突然就转至于此。
    此后当更加谨慎才是。
    【秦念:嗯?】
    【刘彻:……】
    刘庄震惊不已。
    秦念是女子?
    刘庄再度看向民心榜,确定榜首就是秦念。
    她……她居然是女子?!
    震惊之余,刘庄还很疑惑“一家三口”又是何意。
    怎么“刘小猪”、“晚年发癫”之说都没有激怒武帝,“一家三口”却让武帝为之失态?
    【刘秀:阳儿,慎言。】
    【刘庄:……儿臣知道了。】
    刘秀也很是无奈。
    他此前就提醒阳儿慎言,显然阳儿并没有听进去。
    可见阳儿长大之后,心性也未能变得沉稳。
    好在看声誉榜与民心榜的排名,阳儿是毋庸置疑的明君。
    【武曌:秦皇认为当如何提防晚年昏聩?】
    考虑到李隆基的晚年昏聩,武曌拉回话题。
    两个李隆基现在都不在“嘉宾组”,但都在“观众组”,应看得到天幕所言。
    倘若太平遗传了她的长寿,此法也能用得上。
    【秦念:晚年昏聩分两种:一是心境发生变化,比如李隆基这样贪图享乐、又比如刘彘这样疑神疑鬼把太子当政敌整。】
    【刘邦:哈哈哈……咳。】
    这次刘邦是真没忍住。
    其实之前刘庄问“刘小猪”时,刘邦就已经笑出声。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并未将笑声现于天幕。
    但刘邦没想到秦念这都没放过刘彻,这句“把太子当政敌”也着实精辟,一时不察竟是对着天幕笑出来。
    也是知道因天幕之故,刘彻当不会再行此事,刘邦才能如此发笑。
    【刘彻:……】
    刘彻纵有与秦念理论之心——
    秦念这般讥讽于他,又怎知她自己晚年会不会昏庸?
    可当看到高祖皇帝的笑声,刘彻就只能绷着脸一言不发。
    【刘邦:秦皇,这种心境上的变化,又当如何预防?】
    【秦念:四十五岁以后,把晚年昏聩误国的国君历史收录一册,每日看一遍警醒自身。但能不能警醒那得看皇帝自己,铁了心要当昏君,谁也拦不住。】
    【刘邦:此话有理。这第二种晚年昏聩又是如何?】
    想到秦念对自己的评价是“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刘邦知道自己必然没有晚年昏聩的问题。
    故而才能如此随意地加以问询。
    【秦念:第二种是病理问题,年龄越大越容易患老年痴呆症:症状初期体现为健忘,很快就会性情大变,不久后发展成痴呆。】
    秦念印象中好像没有哪个皇帝患这种病,因为古代皇帝普遍短寿。
    ——野史上有传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有健忘症状,但毕竟正史没记录。
    高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刺杀事件频发、不良生活习惯、近亲结婚、医疗条件有限都是原因。
    但按照天幕设定,有着她的发言,各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肯定会得到提升。
    那就得提防老年痴呆症。
    【武曌:可有治疗之法?】
    作为群里最长寿的皇帝,武曌却并不担忧自身。
    毕竟她若是患有此症,在她的话题时,秦念应当会提及。
    没提就是没患病。
    但武曌知道有大臣的父母患“不善言、不慧”之症,与秦念所言极为相似。
    想必民间也有不少老者患此症。
    【秦念:这种病目前也属于无药可治的绝症。一旦出现健忘症状,应尽快退位当太上皇,不再操劳、规范作息、多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市集走动,能够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
    秦念对老年痴呆症的科普并非严格按照网上搜索的结果进行总结,而是进行了一定改编。
    比如“不再操劳、规范作息、多去人多的地方走动”其实都是指向“退位养老”。
    对于皇帝来说,唯一能与权力并重的大约就是自己的性命。
    “痴呆”虽然不是死亡,但距死亡也不远。
    有她铺的这个台阶,同事们剧本里如果出现长寿后老年痴呆的皇帝,就有可能尽快退位。
    ………
    “这原来是老年痴呆症?”
    孙思邈连忙记下这一病症及缓解之法。
    他行医多年,自是遇到不少这种症状的病患,医书上虽言针灸之法可治,实则并不能治愈。
    就连后世秦皇也称之为“绝症”?
    不过孙思邈并不沮丧,秦皇说过她兴建医学院的时间不长,或许以后就能找出治疗之法。
    【武曌:谢秦皇相告。】
    虽无药可治,但能够得到缓解之法也不错。
    武曌猜测秦念获知“多去市集走动”可减缓病情发展速度,应是医学院收治大量病患,从中发现常于市集走动的病患病情发展更缓慢。
    【朱元璋:秦皇,你此前说从万民中选择皇后,当如何择其贤能兼备者?】
    朱元璋为子嗣挑选的王妃多是勋贵之后。
    但这是建国时的不得已。
    他原想定下祖训:“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其目的在于防止后宫与外戚干政,但这般择取的皇后最多只能取贤惠之女,而不能择有能力的女子。
    如今他已被秦念说服,太后干政总好过宦官权势滔天、亦或皇帝为朝臣所制。
    朱元璋回想史书中那些有能力的太后,多为出身显赫者,可秦念说的却是“万民”。
    如何能从万民中选出贤能兼备者?
    第148章
    【秦念: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可从中选取愿意入宫的合适人选,至于贤不贤那就得看皇帝或太子的识人之明。】
    秦念的想法其实是让皇子皇女隐姓埋名入国学就读——等祖龙的话题再说。
    如果能够谈校园恋爱, 其对象贤不贤另说,至少能力绝对不会差。
    经她改良后的科举制,上国学的难度比在现代上清北还要难。
    毕竟清北每年招生八九千人,而想要就读秦念设定的国学,那就得通过国试且年龄低于三十岁。
    放在古代,那就是年龄低于三十岁的举人。
    【刘庄:何谓国学?】
    确定“国学”之说应与皇帝本人无关,也不会挑衅秦念,刘庄立即问道。
    他现在还不清楚秦念如何以女子之身称帝。
    但他也很赞同皇后当择贤能。
    他的皇后马氏是阿母所选,不仅德冠后宫, 与他言及政事时, 也总能多有毗补, 刘庄因此对她宠敬日隆。
    皇后无子,刘庄就让她抚育太子刘炟,如今母子慈爱。
    可皇后有才实属难得,秦念又为何确信“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
    这难道是女子之学?
    【刘秀:这亦是此前的话题。】
    【刘庄:唯。】
    【朱元璋:若无女子通过郡试, 又当如何是好?】
    秦念本以为朱八八又欠骂了。
    但转念一想, 朱元璋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就是现代也有山区女孩难以升学的现象,放在封建王朝,就算她用“贬阴则势必阳衰”让各朝不再刻意贬低女子,女子考科举的难度也依旧远高于男子。
    朱元璋时期都还出现北方考生全部落第的现象,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对此朱元璋的选择是设南北榜, 但秦念却不能提议分性别录取。
    因为按人口比例分, 封建王朝绝对不会答应给女子一半的国试名额, 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也不能提议给女子一成的最低额度,因为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固定额度,对以后的女子不利。
    【秦念:那说明你朝女子依旧在被儒家糟粕打压,你就该好好反省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朱元璋:……】
    秦念给自己点赞。
    这就叫放弃内耗,外耗他人。
    一个女子考不进国学,是她个人的问题;所有女子都无法进入国学,那是王朝的问题。
    ………
    儒家糟粕?
    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这都是何意?
    刘炟茫然地望着天幕。
    疑惑已到嘴边,刘炟却终究没有问出来。
    因为大父已两次要求阿父慎言。
    大父也说两个时辰后将能看到此前的话题,他不问也应该能得到解答。
    那还是不问了。
    ——刘秀中兴汉室,刘庄严刑峻法,而刘炟治国被视为“仁政”。
    【秦念:除了选皇后,还得让皇后了解朝政。如果皇后对政事一知半解,就无法在皇帝早逝时尽快稳定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