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9章
    【秦念:各朝也都可以发行纪念钞,声誉榜排名越高,纪念钞的价值就越高。开国皇帝的首套纪念钞最好是纪念开国,因为开国这种事各朝只有一次。】
    刘邦觉得自己只发行一套就好,毕竟他的寿数将至。
    总共就只会书写九张金钞,数量最为稀少。
    这九张金钞,刘邦一张都不想卖。
    如今大汉并无多少富人,卖给谁都是亏。
    他的声誉排名虽比不得将来的武帝,但在刘彻还活着的时候,这“高祖金钞”的价值总该比汉武金钞更高。
    如此,便是他为北伐匈奴尽一份心力,让百姓少承受一份苦楚。
    至于银钞与白金钞……
    刘邦决定让皇后书写十至十九。
    “汉史中吕雉位列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她与皇帝唯一的区别是没有称帝——若无吕后治政,你朝或许早就亡了。”
    秦念这句话,分明就是意指吕雉若是登基,其声誉排名必在前列。
    再是“汉初三杰”、从王爵降为侯爵的老友、其他开国功勋……
    或许恒儿也能书写银钞。
    年纪虽小,但书写九十至九十九也无不可。
    恒儿毕竟是声誉榜相当靠前的皇帝,也能抬高银钞的价值。
    …………
    刘启笑容满面。
    试问谁能像他这般,太子才七岁,就能为他聚财。
    七岁“汉武帝”的亲笔,必是本朝纪念钞中价格最高的银钞!
    至于太子的银钞价值或许会高于自己的金钞——
    刘彻是他的儿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何不可?
    刘启已经不是第一次沾太子的光——
    若无主父偃入朝,刘启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梳理秦念带来的诸多政策。
    ………
    刘秀决定首套纪念钞是纪念复汉。
    至于当由哪些人书写银钞……
    是安排功臣、还是选择为后世皇帝所提及的官吏?
    待自己的话题结束再作决断。
    ………
    李世民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发行开国纪念钞。
    但阿耶可以。
    秦念也没说太上皇不能发行纪念钞。
    阿耶的开国纪念钞,自己可书十至十九!
    至于自己的首套纪念钞……
    便是今年代国公克复定襄、威振北狄!
    ………
    “皇后当与朕一同书写金钞。”
    李治面不改色地说道。
    这是夫妻情深之故。
    绝不是因为皇后声誉排名更高,他担心皇后若是书写银钞,银钞价值会反超金钞。
    “荣幸之至。”武照笑答。
    ………
    武曌思忖片刻,决定发行开国纪念钞。
    纵然将会还政李唐,但她武曌就是武周的开国皇帝。
    未来的唐皇李太平,当以臣子的身份书武周银钞。
    ………
    赵匡胤其实更希望是北伐功成后,先纪念统一中原。
    毕竟黄袍加身一事着实不太光彩。
    若能以自己的名义发行“大一统”纪念钞,那更是死而无憾。
    但考虑到北伐需要大量财富,赵匡胤还是决定先发行开国纪念钞。
    ………
    朱元璋放弃在今年发行纪念钞。
    民心低到这般地步,又有诸多过错尚未修正。
    何况现在也没有权贵豪富敢暴露家中财富,以重金购买纪念钞。
    只能再等等。
    ………
    朱棣觉得应该纪念三次北伐。
    是分三年,每年纪念一次北伐,还是在今年纪念三次北伐?
    想到还有收复安南、哈密驻军之功,且自己也有继续北伐之意,朱棣决定首套纪念钞就是纪念三次北伐。
    至于靖难之役,他觉得这种事件的纪念钞应该卖不出去。
    ………
    今岁统一六国,恰是大秦第一套纪念钞应当发行的年份。
    面对朝臣殷切的目光,嬴政颔首。
    等秦念谈及大秦的武将文臣,就能选定让哪些朝臣来书写纪念钞。
    如今嬴政只能确定:王翦必是书写银钞十至十九之人。
    武成侯来咸阳教导韩信之后,精神越发矍铄。
    【刘彻:桑弘羊问纸钞可有第四利。】
    刘彻很满意“汉武纪念钞”的说法,但对纸钞之事依旧很是不喜。
    故而他强调是桑弘羊所问。
    【秦念:其四在于国家信誉的具象化。】
    【李世民:何意?】
    房玄龄听出陛下此问中的迟疑。
    想必是陛下担忧秦念视他如汉武帝那般。
    “经济学上的婴儿”,这话虽不似秦念辱骂明朝宗室那般难听,却也远远算不上好听。
    【秦念:凭借纸钞可随时增发的特殊性,不必找到铜矿才能铸造铜钱。在极端情况下可大量增发纸钞救急,比如用于救灾、战争。】
    【李世民:竟有如此效用?!】
    不仅李世民瞬间想通其中关窍,就连刘彻都呼吸急促。
    白鹿皮币只能解一时之急。
    国库依旧不丰盈,刘彻接下来还需要治水,还想要对外征战。
    财政就是缺钱!
    纪念钞相比迫使诸侯王交钱的白鹿皮币更胜一筹,能够敛天下豪富之财,但也只能敛取一部分,所得有其上限。
    可一旦发行纸钞,那么只要他想要发动战争,就无需顾及国库盈缺。
    纸钞之利,竟至于此!
    各朝帝王皆凝视天幕——秦念竟然给了他们这么大一个惊喜!
    【秦念:但超出准备金的部分,其本质是以国家信誉向百姓借钱,需要及时回收超发的纸钞来还债。】
    【秦念:要是像朱重八这样只借不还,其结果就是国家信誉在这位明太祖手上仅十七年就崩了八成,百姓很快就不愿意将钱“借给国家”,大明宝钞再怎么增发也是废纸一堆。】
    第120章
    原来这是借钱。
    不能像白鹿皮币一般, 勒索到的钱就是他的。
    但即便只是借钱,刘彻也知道纸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是一笔随时可以借到的天量财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将大明的信誉透支光了, 后世明帝无法再向百姓借钱,你朝亡国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穷到发不出军饷。而异族能以三十万奴役一亿,也是因为大明百姓宁愿相信异族也不愿再相信你朱明。】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恐吓剧本中的各王朝重视国家信誉。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间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宝钞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主要是在财政方面影响明朝的存亡。
    但她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
    放在现代,国家信誉破产后换个执政党,推翻前任一切执政措施。
    只要改革的方式正确,国家信誉就能慢慢恢复。
    但在血缘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与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换代。
    明朝再想发行纸钞,获取百姓信任的难度必然远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产后, 南宋又发行会子, 但百姓并不完全信任, 始终无法足额使用。不久后会子市价下跌,百姓迅速弃用。
    【朱元璋:朕当如何弥补?】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发行纸钞实则是透支大明的国家信誉。
    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
    最终大明宝钞如同废纸, 这就是后果。
    朱元璋只能询问当如何弥补。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紧紧盯着天幕。
    前者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以上。
    后者更是贬值百中九十八!
    宝钞的贬值, 竟是国家信誉的崩塌!
    【秦念:欠债还钱, 天经地义。你发行了多少纸钞,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钱——发行十七年,把国库清空你也还不起这笔巨债。】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来发行了数亿贯大明宝钞,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债?
    【秦念:还有更惨的——朱棣,看着你爹给你留下的天量巨债, 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着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对, 朱棣同样无言。
    他还没靖难成功, 就已经要面临父皇留下的这笔巨债了吗?
    甚至还有朱允炆欠下的债。
    ………
    完全没被提及的朱允炆极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里,但秦念似乎只认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现在,朱允炆竟觉得秦念这么做无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诸帝皆是深感庆幸。
    于开国皇帝,便是原来他们还有“国家信誉”未使用。
    于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来给他们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国家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