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5章
    虽然是公卿大臣一起上书请他封禅,但唐太宗自己也意动了。
    魏征反对的时候,他还反问魏征难道他的功绩不够高。
    后来魏征把唐太宗劝住了,太宗还想升任他为右仆射,魏征坚决推辞。
    再往后,是唐太宗晚年有骄奢的态势,也是被魏征及时规劝。
    【李世民:朕之明镜也有缺漏啊。】
    魏征面红耳赤。
    他虽然反对温彦博的羁縻府州之策,但他的主张是要求异族“居塞外”。
    现在看来,如此并不能根绝异族之祸,且必然祸及后世,同样被后世秦皇视作“柔远人”。
    【刘彻:怎么到李世民这里,你说话就好听得多?】
    刘彻很是不满。
    为何对于他就是所有错事全部列出来讥讽一遍?
    【秦念:你身边有魏征吗?】
    第71章
    【刘彻:……】
    刘彻总算想起他与李世民的不同。
    秦念不提的是李世民“往后会被魏征劝住的过错”。
    而他刘彻, 身边哪怕也有“魏征”,他也没有听劝,才会有晚年的巫蛊之乱。
    【秦念:噢, 有的,叫汲黯。直言进谏怼得你哑口无言,于是被你记恨。后因小罪被你关进牢里,大赦后免官回家种地。】
    【刘彻:朕已经重新起用他!】
    此时身为淮阳郡太守的汲黯看着天幕,目光灼灼。
    在他看来,陛下之所以晚年犯下那么多过错,就是因为自己不能伴随君侧直言劝谏。
    此前民间多私铸五铢钱,楚地尤为严重。
    陛下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要道,欲起用他为太守。
    汲黯曾伏跪不受印, 然恰逢漠北之战, 陛下多次下诏强行任命, 他才领命。
    陛下召见他时,他请求留在长安任中郎,为陛下补过拾遗。
    但陛下不肯,依旧将他弃置外郡。
    【秦念:你还好意思说重新起用?汲黯哭求留在长安行劝谏之事, 你硬是给人丢在淮阳郡。你承诺说会把他召回去, 只是此时淮阳需要他。结果呢?】
    【秦念:人把淮阳郡治理得很好, 但七年啊,七年后人死在淮阳了,也没见你把他召回去。】
    【刘彻:汲黯,朕令你即刻返回长安。】
    汲黯连忙伏跪谢圣恩。
    先前秦念为张汤美言,陛下必然更加信重喜巧佞的张汤, 汲黯对此忧心忡忡。
    如今他总算能够返回长安, 再行劝谏之事。
    刘彻很不高兴。
    汲黯说话从来都不看他的脸色, 经常面刺他之过。
    还骂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呃,这点好像汲黯才是对的?
    还主张和亲反对兴兵!
    凭什么说汲黯就是他的魏征、他的人之镜?
    刘彻皱起眉头,想到魏征也是个主张“柔远人”的蠢货。
    且汲黯好歹不会将私下的谏言告知史官。
    这么一想,这汲黯似乎比李世民的魏征好一点。
    罢了,总归也就只剩七年寿数。
    ……只剩七年?
    刘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秦念:不过你说得没错,朕确实也偏爱二凤。他登基之前,封号可是秦王。】
    【刘彻:你有疾吗?那说明他的封地在关中!】
    刘彻无法理解秦念怎么会因“秦王”封号而偏爱李世民。
    【秦念:说的好像你现在不在关中一样。】
    【刘彻:……】
    【李世民:谢秦皇厚爱。】
    【嬴政:……】
    【嬴政:?】
    【秦念:你谢的是祖龙的厚爱?】
    难得看到祖龙冒头,秦念当然要配合。
    从之前的对话不难看出来,天幕设定就是如果有人被点名但不想搭话,就会出现省略号。
    祖龙这分明就是故意玩梗,假装自己被点名。
    所以才会先发省略号再发问号。
    【李世民:朕谢两位秦皇。】
    李世民知道,秦念说因“秦王”而偏爱他,应是指始皇帝也曾是秦王。
    故而他虽口头上只谢了秦念,但心中想的却是两位。
    不想竟是让两位秦皇都作出了回答。
    【嬴政:……】
    嬴政并不想见到其他非嬴姓亦非秦姓的秦王。
    哪怕那是“二凤”李世民。
    【秦念:哈哈哈。那接着聊下一个功臣:一代楷模李靖。】
    秦念原本还想说说长孙无忌,但注意到四个小时快到了,决定还是跳过他。
    说到底,长孙无忌应该算不上唐太宗的意难平。
    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案清算房玄龄的后人,又牵连诸多宗室成员,成为朝堂上最大的势力,也就成为李治彻底掌权的绊脚石。
    最终被诬谋反,流放黔州后被迫自缢。
    上元元年,李治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爵位。
    如果秦念暗示长孙无忌急流勇退,二凤的剧本里又该由谁来助李治铲除异己?
    所以她决定谈李靖。
    ………
    李靖此刻就在凌烟阁。
    作为此番擒获颉利的最大功臣,他当然应该在列。
    他年轻时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如今已取富贵,性格却变得极为沉稳。
    见到秦念即将谈及自身,心中唯有对陛下的感激。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是陛下对他的厚爱。
    【李世民:代国公实为朕之韩信!】
    先前秦念对韩信百般称赞,洗去韩信的冤屈,李世民就对其“兵仙”之称再无疑意。
    言“朕之韩信”,实为“朕之兵仙”。
    只是李世民到底已经比较了解秦念的为人,他深知若直言李靖亦为兵仙,怕是会被极爱韩信的秦念视为挑衅。
    说“朕之韩信”,实则是表明对韩信的赞誉。
    李世民尽量考虑得全面。
    但还不够全面。
    【秦念:哦?你之韩信?这也太谦虚了,你爹说的可是“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嬴政:……嗯?】
    【刘彻:呵!】
    【李世民:……】
    【秦念:这话放在李靖灭东突厥之后说,朕虽然不赞同但也不至于嘲讽。但你爹居然是在突厥进犯太原,其他军队都损兵折将,只有李靖的军队得以保全的情况下,说出了这种话。】
    【秦念:请问你爹当时是以什么心态说出这种话?】
    【李世民:……】
    李渊涨红了脸:“戏言、戏言耳!”
    李世民正在想如何为阿耶狡辩,就见秦念已经替他回答了。
    【秦念:你不好作答,那就朕来说。因为你爹怂得很,怕突厥怕到想要烧掉长安迁都跑路,还是被你坚决劝下。这种情况下,唯一面对突厥没有战败的李靖,不就成了你爹眼中胜过韩白卫霍的名将?】
    【刘彻:竟是这般胜于朕的帝国双璧?】
    【刘彻:烧掉长安迁都,这是一国之君该做的事?倒也难怪会被次子篡位。】
    【李世民:……】
    李世民很绝望。
    他完全没想到一句“朕之韩信”会牵连到阿耶。
    更绝望的是,他无法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为阿耶辩解!
    李渊只能掩面苦笑。
    ………
    秦念其实已经给李渊留面子了,只说他怂。
    可没说李渊曾向突厥称臣。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种称臣属于权宜之计,又不是宋朝那种一怂到底,而是将这次结盟视为奇耻大辱。
    贞观四年,唐太宗灭东突厥,就已经成功雪耻。
    【李治:李靖被阿耶称作“一代楷模”,是因为天下平定之后,他不恋权势,以足疾为由告老还乡。】
    李世民松了口气,看向三岁的雉奴,眼中满是欣慰。
    懂得及时为阿耶分忧,多好的孩子!
    李靖见天幕之言,亦有了告老还乡之念。
    虽然他现在才五十岁,但得知“一代楷模”的由来,就明白陛下之意。
    他本就惶恐于水满则溢,告老还乡就是最好的选择。
    【秦念:贞观八年,李靖以足疾告老还乡;九年正月,你爹给李靖赐了靖灵寿杖。】
    【李治:……】
    李治暗自叹气。
    他之前就知道说“一代楷模”有可能将矛头引向阿耶,现在果然如此。
    但他清楚,阿耶纯孝,若不为高祖解围,阿耶只会更难过。
    何况秦念此前就在刻意说“一代楷模”,即便他不说,秦念迟早也会提及李靖告老还乡一事。
    于是忍着头疼出言转移话题。
    【秦念:仅仅两个月后,吐谷浑犯边,你爹就想到了刚被他赐了拐杖的李靖。】
    【刘彻:这时不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
    【李世民:朕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