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6章
    此后却奢靡享乐,在极盛之时迎来安史之乱。
    朱棣确信:如果唐玄宗加入群聊,若大唐百姓得知安史之乱,其民心必然陡降。
    【秦念:前明后昏才会先得民心再失民心。朕若是变得昏庸,那朕不介意百姓造反换个皇帝,一姓哭总好过华夏家家哭。】
    【朱棣:……】
    果然,这就是个纯粹的疯子。
    朱元璋虽暗骂数次疯子,但看向民心榜首之名时,却早已不觉疑惑。
    除却秦念,无人有资格占据榜首。
    倘若他为民时,有秦念这样的君王……
    应不会“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
    李世民再度看向李隆基之名。
    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奇怪的李姓皇帝。
    民心排名比他还高,声誉却在昏君之列。
    如今答案出来了。
    前明后昏。
    贤明之时民心所向,昏庸之时……家家哭。
    与李隆基声誉排名相仿的皇帝,皆有民不聊生之时。
    【刘彻:既然“忠君”无用,又何必“爱国”?】
    刘彻不是乱臣贼子。
    他很不喜欢秦念否定忠君之说。
    要知道他重用儒家,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倡忠君!
    如今却是不必了。
    至少可见天幕的汉人,绝无可能相信忠君之说。
    高祖已被秦念定论为乱臣,且高祖未能反驳。
    刘彻知道高祖为什么不能反驳——
    天命异象皆为秦念所否,高祖代秦就是造反,而不是天命在汉。
    没有天命,就是乱臣贼子。
    【秦念:忠君的反面是造反,爱国的反面却是卖国。在华夏一统的情况下,卖国就是向异族乞怜。宣扬忠君无用,爱国却是华夏存续的基础。】
    第64章
    又是华夏。
    各朝皇帝对于秦念此言并不惊讶。
    从秦念过往的言辞中, 诸帝都知道他对华夏的重视。
    【刘秀:又为何无“孝”?】
    刘秀沉思许久。
    既然秦念不认为“诚信”是儒家的思想,那么“孝”也不应算是儒家思想。
    【秦念:二凤杀兄囚父上位。他若是孝顺,早就死在他哥手里, 又怎会有惊艳古今的大唐盛世?】
    【李世民:……】
    若是只有后半句,李世民必然极为欣喜。
    但加上前半句,分明就是在说他不孝。
    一时间,李世民竟然不知该喜该忧。
    倒是李渊给儿子倒了杯茶。
    “不孝也好。”
    不是讥讽,是在看到如今的大唐之后,李渊发现当初不更易太子才是错误的选择。
    建成并非无能的太子,但世民太过出彩。
    这是千古一帝。
    “阿耶……”
    李世民再度红了眼眶。
    【刘秀:国在家前,李世民为国舍家,不孝情有可原。若因此不倡孝道, 岂不是罔顾人伦?】
    【秦念:你们所在的朝代, 都将子女视为父母的附庸, 就连秦法都认为父母打死子女无需报官。但朕不这么认为,可孝,却不可顺。】
    【秦念:子女应有独立的思想,应胜于父母, 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有如此, 华夏才能不断进步更加富强, 而不是沦为孱弱的夜郎国。】
    【刘秀:……受教。】
    夜郎国这三个字一出,刘秀就明白秦念的所思所想是痛定思痛。
    强盛如华夏,却有朝一日沦为异族眼中的“夜郎国”。
    “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刘秀已有所悟。
    比起孝顺,他也更希望太子胜过自己。
    ………
    看着面露茫然的扶苏, 嬴政按了按额角。
    扶苏虽孝, 但嬴政并不希望他这般孝。
    子女应胜于父母……
    秦念所言, 深得他意。
    若有秦念这样的子嗣,大秦的太子早就定下了。
    【李世民:县试又当如何?】
    秦念的科举制与此时的科举制殊异巨大,且明显优于此时。
    李世民继续询问。
    【秦念:通过县试的学生十六岁之前可以在县学就读,十六岁之后则可在乡学教学。】
    【李世民:若通过县试时已高于十六岁,就不能入学县学?】
    【秦念:已经十六岁,就不该留在里学与县学浪费教育资源。若是大器晚成,可设法请人私下教学,或自学成才。】
    【李世民:朕明白了。】
    李世民已明白原委。
    里学是为幼童启蒙,乡学应是更进一步。
    十六岁……
    就不会影响徭役。
    ………
    通过乡试可入学乡学,可于里学任教。
    通过县试可入学县学,可于乡学任教。县学学生限龄十六岁。
    嬴政看着天幕,推导剩下的郡试、国试、殿试。
    国试可推导为通过国试可入学国学,于郡学任教。
    这殿试又是什么?
    【秦念:县试的试题是语文数学历史,语数难度会更高,历史按教科书出题,旨在让考生粗略了解华夏史。】
    【秦念:郡试则由律法替代历史。通过者二十岁之前可以在郡学就读,可在县学教学。】
    考虑到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秦念认为考试科目不宜过多。
    太多了就对平民不公平。
    历史是加强华夏归属感。
    而律法,在不能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唯有知法才不会轻易被官吏欺瞒。
    【李世民:法……?】
    虽然知道秦念是依法治国。
    但看到律法替代儒学,李世民还是不由得想到大秦的二世而亡。
    有点慌。
    【秦念:你朝考的是经文填空、杂文写作、时政策论,这些都可以归纳进语文考试。无非是经文改为百家经典、杂文别考诗赋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华而不实。
    李世民欲言又止。
    但秦念说得没错,诗赋的确不能治国。
    【朱元璋:若是考百家经典,平民学子如何考得过世家子弟?】
    正是出身贫寒,知晓平民不易。
    朱元璋才会限定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须以朱熹注解为准。
    如此平民考生方能与世家子弟相争。
    【秦念:县学的语文教科书,每个学派只能取一定比例的内容加入其中。教科书可以按照朝廷的需要在当年的郡试结束后修改,郡试试卷与教科书同步。】
    【朱元璋:这倒是不错。】
    朱元璋这才明白教科书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学生学什么,还是依照朝廷制定的内容而来。
    虽含百家学说,亦不会掺入异端邪说。
    考试只考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无需担忧平民学子过于弱势。
    【李世民:法家单开一科?】
    因秦念没有回答律法一事,李世民再问一遍。
    真的要将科举,变成法家之学的依仗吗?
    虽说秦念的民心足以说明严刑峻法之弊可解,但李世民还是觉得不太稳妥。
    事实上,也不仅是李世民感到不稳妥。
    除了本就以律法取官吏的大秦,各朝各代都觉得难以接受。
    就算儒家不可取,法家……
    就可取了吗?
    ………
    朱元璋却是已经猜到秦念为何将律法作为郡试内容。
    他于洪武八年要求各地官府在乡社间兴办社学以教导民间子弟,除基本的识字之书外,便是教学儒家经典,兼读《御制大诰》和明朝律令。
    【秦念:一个不通律法的官吏,无法成为优秀的官吏。】
    【李世民:有明法科学子相辅即可,应无需精通律法。】
    明法科,就是唐朝科举制中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录取官吏的科目。
    李世民这么说很有道理。
    现代也没要求所有公务员先考个律师资格证书。
    但秦念设想的“法律科”也没要求官吏精通律法。
    【秦念:精通律法,是指所有具体案例都要知道该怎么判刑,但郡试的法律只需考核与百姓相关的律法管辖范围。】
    【李世民:原来如此。】
    既然只考核“管辖范围”,考核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这门科目的作用不大,正常的考生都能拿到满分,依旧是语文与数学……
    等等。
    李世民突然明白秦念设立这一科目的具体用意。
    通过郡试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唐官吏。
    但只要想参加郡试,就一定会去学“律法管辖范围”。
    这是……以民监官?
    【刘彻:怎么还有数学?若只是算十几代后有多少宗室,需要从乡试考到郡试?】
    【朱元璋:……】
    【秦念:桑弘羊这种人才,可以通过数学考上来。数学也是能治国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