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北京,半座城融入初秋,胡同里的白蜡树泛出微黄,纷扬的绿叶中,几片金黄点染其间,让这座城变得异常有温度。
2002年的夏天有三件载入史册的事件——中国男足打出巅峰之战,历史性地踢进世界杯,规模空前的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迎来正式开工,以及北京为奥运成功申办一周年,全国家家户户不遗余力的呐喊声响彻云霄,他们为这片滋养了十来亿人的神州大地,真正感到荣誉。
毕业季的余温未散,不少学子仍借着聚会之名,组局会见想见的人。其中最为热络的当属肖杭——在一众虚荣学妹看来,她俨然是能指点迷津的导师。只是肖杭心下难免不满:韩向宁清高,不趟她的浑水;许绫财力雄厚,能买下整座北京城,自然也无须赏脸。唯有林慕心思单纯,在一场场酒局里酩酊大醉,陪尽笑脸。醉得步履蹒跚,她面上仍奉承地笑。
许绫在校内风评颇佳。她性子虽有些疏离,行事却大方得体,从不扭捏矫情,力所能及处都会相助。久而久之,身边也聚起些真心仰慕她的学妹。为免落人口实,被讽不合群,她偶尔也会挑几场聚会露面。其实她自认并无架子,那“财团千金”的光环,更多是外人强行给她镀上的金身。
秋风微凉的八月,那些面试邀约被暂且搁置,她一头扎进了工地、聚会与孟荷组成的三点一线里,专心享受最后一个暑假。
她和周时锡共有的那块地皮旧址被拆除,如同她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在秋风中宣告落幕。
许绫看着建筑的骨骼成型,心下恍然。那个百姓物资匮乏,风餐露宿的荒唐年代早已成为过去式,那些雕花窗棂,连同上世纪遗留的每一寸旧物,都在推土机的履带下被碾碎。民国初年的那家餐厅,终于在新世纪的来临之下,沦为满地废墟。花谢花又开,一年又一年,这片土地的掌权人不断更迭,一把龙椅交替坐,没有谁能永远屹立不倒,但永远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来掌控政界。
至少当下,周时锡是掌握权力的执棋人。
规划许可的变更,在他点头后特批下来。整个工地随即进入二十四小时三班倒的赶工节奏,连工人的四倍薪水,也是他亲自拍板。
监工后的晚餐,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仪式。周时锡总会订最好的餐厅,点的却都是她随口提过的菜式。
俩人监督到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许绫用温和姿态去和师傅们交涉,周时锡则负责唱黑脸,那些懈怠的工人便在他迫人的气场下噤了声,连连躬身认错。
但他们有一种出奇的默契,每一次监工后他们会给师傅们捎上烟酒,美其名曰“收买人心”,一套恩威并施下工人自觉的对工程上心。
许绫总在此情此景感慨说:“周公子真是有风度。”
周时锡嘴角噙着的笑意总意味不明,让许绫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移向别处。
从月初至今,装修已完成全部结构拆除与加固,水电消防管线预埋完毕,外墙脚手架已搭设,定制七彩玻璃同步下单。建筑的骨骼已然成型。
许绫翻看着不断超支的预算单,上面每一项都是顶格配置。周时锡投入的资金远超出他持股所需的比例,甚至远比她投入的多,这早已不是一场精明的投资,更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他对这片天地,势在必得。
但她暗自庆幸:至少项目黄不了。
香港之行虽有要事,许绫心头记挂的却是工地。监工的事她必须亲力亲为,万万做不来将麻烦事都推给周时锡,自己当甩手掌柜的那一套。她索性拖一行李箱过来,心底盘算得清楚:监工一结束,即刻便去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