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6节
    但毕竟起点实在太低,而且把技术落实到项目上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因此,尽管已经有部分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具体到产品上面,即便是涡扇10,或者歼10、歼11这些最顶尖的型号,也都只能算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就是跟别人处在伯仲之间。
    诚然,对于十年之前才定型量产歼7e的华夏来说,能跟别人共享“世界领先”这个头衔,也已经是巨大的飞跃。
    但终究还是不如今天这样简单直白。
    那句“跟别人比没意思,要超就超美国!”言犹在耳,如今已经在航空系统这边提前实现了。
    不仅如此,常浩南主持开发的数据链和空中指挥系统,也将空警2000这个型号原本的一点点缺憾彻底补齐……
    如果非要说哪里还有点可惜,那就只有因为时间表的限制,没能用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测试当中的光控相控阵体制……
    这个,就只有等下一代预警机再说了。
    而在王晓模对面,前来视察首飞情况的乔晨青也是被前者的坚决震住了一瞬间:
    “综合性能最强的预警机……”
    他口中轻声念叨了一遍,接着重新转过头,看向已经完成减速,正在跑道上缓缓驶向滑行道入口的2000-01号机。
    乔晨青这一代军人,可以说人均琢磨了大半辈子要如何以弱胜强。
    中间条件最艰苦的一些年,所考虑的甚至是如何用只有机炮的歼6去对抗三代机。
    曾几何时,就连“导弹化”都好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突然拿到一种比所有假想敌都更强的装备……
    一时间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无所适从。
    “我记得立项那时候,写着的有效探测距离是450km?”
    以乔晨青的职位,不适合在这种时候表现得过于矫情。
    所以只好把话题转移到技术层面上来。
    “那个数字……其实不太重要。”
    王晓模一边往门外走一边解释道:
    “您知道,实际作战中,目标的相对高度、方位、rcs、运动趋势……这些都会影响雷达的探测效果,而我们的空警2000采用相控阵体制,加上c波段和l波段的双面阵,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应对所有不同种类的目标。”
    “就算是隐身飞机,因为重点的优化方向也是x波段,所以在面对l波段这种相对低频的雷达时,也会更容易被探测到。”
    这一点,可谓是敲在了乔晨青最关心的要害上。
    2003年这会,yf22的试飞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作为一种冷战末期开始研发的型号,atf并未沾染太多90年代以来美国军工项目的拖沓陋习。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最多再有两三年,f22就将会正式量产了。
    而到那时候,刚刚获得第三代战斗机没几年的华夏空军,又要陷入与对手出现代差的情况。
    尽管f22的采购量一砍再砍,已经从最开始的预计四位数到如今的200左右。
    但隐形飞机,毕竟还是质的区别。
    前些年巴尔干打下来那架b2,在外人看来可能是象征着隐形飞机的末日。
    但了解内情的人才会知道,那个战果背后有多少极端的巧合以及新技术。
    反而证明了隐身飞机的价值。
    所以,当听王晓模说到反隐身的时候,乔晨青几乎当即就走不动道了:
    “那就是说,即便美国人的f22正式服役,我们也有办法应对咯?”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
    以至于前者都迟疑了一下:
    “嗯……只靠单一手段的话,面对隐身飞机还是会有隐患,至少l波段的探测精度不够,而且由于天线物理尺寸的限制,也很难装在战斗机上面,最好还是能实现多平台、多探测源的复合侦察,正好也是数据链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
    这个时候,走在旁边但一直没说过话的常浩南也接着补充道:
    “而且退一步讲,就算我们能靠现有的技术发现隐身飞机,但隐身也只是第四代战斗机诸多优点当中的一个而已……您应该见识过,第三代战斗机在面对第二代战斗机时的全方位优势,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反隐身技术只能缩小优势,但要想真正对抗第四代战斗机,那只有让我们自己也装备四代机才行。”
    “我们也装备四代机啊……”
    乔晨青背过手去,双眼目光深邃地望向天边,仿佛正幻想着那里有一架涂着八一军徽的第四代战斗机在飞行。
    政工出身的他之所以能够代理空军司令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任刘尧顺的身体情况突然恶化。
    考虑到年龄因素,很可能过不了几年就会退居二线。
    因此,乔晨青心里觉得,自己大概率是无法在任上看见华夏四代机服役的那一天了……
    ……
    首飞成功,只是漫长测试阶段的开始。
    正所谓,首飞难,定型更难。
    由于空警2000与空警200在气动结构和机载设备层面的差距太大,因此很难参考后者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很多东西都需要重新开始。
    其中最特殊的,自然就是常浩南负责研发的那套指挥系统。
    这也是空警200和空警2000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前者只是把一部雷达搬到了天上,具体的作战指挥和决策下达,还是需要由地面指挥所或者一线战斗机来完成。
    后者则是集合了侦察、指挥、控制、通信等多种功能的、真正的空军作战中心。
    二者的级别也存在巨大不同。
    实际作战当中,空警200上面只需要一名少校或中校级别的军官负责对信息的上传下达。
    但空警2000上面则可能需要一名师级指挥员,以保证在整片空域内都拥有最高权限。
    因此,在镐飞集团对飞机本身开展高密度试飞的同时,常浩南所带领的团队,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机载指挥系统的软件设计。
    在步骤上,软件项目和硬件项目没有太大区别。
    也要分成原理验证、技术验证、工程验证……等等过程。
    唯一不一样的可能只是,由于代码可复制的特性,所以不需要额外搞一个生产定型而已。
    而目前的指挥系统,就是处在原理验证向技术验证过渡的过程当中。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过程,常浩南在不改变软件底层逻辑的情况下,把系统内可用节点数量从成品软件计划当中的最多200个缩减到了20个,以加快开发进度——
    反正本轮只是技术验证,并不要求完全还原实际使用当中的情况。
    20个目标怎么也足够了。
    得益于这次简化,在首飞仅仅二十天后,空警2000的指挥系统就以alpha测试版的形态被安装到了原型机上面。
    这也意味着,该型号在功能上真正达到了完全状态。
    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和作战飞机一起,进行机载设备层面的测试……
    第1047章 全新的空战形态!
    2003年,3月6日。
    镐京,阎良。
    天气晴好。
    对于阎良这样一个主要面向飞机制造厂和试飞院的机场来说,其实很少能够见到这样“壮观”的场面。
    毕竟,就算有多个型号在这里试飞,考虑到指挥部门的承受能力,也几乎不会出现多架飞机一起升空的情况。
    但今天,情况却全然不同。
    停机坪上,数十台保障车辆和上百名地勤人员,正热火朝天地为十几架不同型号飞机进行着起飞前的各项检查和准备。
    除了那架最显眼的空警2000以外,还包括4架歼11b/bs,4架歼10a/as和3架歼轰7a。
    以当前华夏军机的生产速度而言,这几乎就是从去年八月份到现在为止,近半年时间里交付的全部新型飞机了。
    无一例外,全部都在生产时就加装了数据链接收天线,因此可以被纳入到预警机的指挥系统当中。
    至于更早前生产的那些……
    那没办法,就只能等中期返厂的时候再加装了。
    至于比歼8c还早的那些老型号,则受制于基础硬件水平,完全没有进行此项改造的可能。
    显然,这十一架飞机将作为今天试飞当中的“友军”,来检测空警2000的通信、控制和指挥能力。
    上午十点整,随着飞行指挥员的一声令下,第一架空警2000飞机从停机坪上缓缓滑出,来到待飞区域准备起飞。
    由于大型飞机的爬升率和速度均较低,加之起飞时的尾流可能会对后续飞机造成影响,所以出于效率考虑,其它11架战斗机将稍晚15分钟后起飞。
    另外一边,常浩南等人今天也破天荒地没有像往常那样,等在塔台的控制中心观看试飞情况。
    而是出现在一辆sx2190底盘的通信车旁边。
    反正都已经有数据链和中继通信飞艇了,那在11架飞机以外再加个地面终端来查看情况,也属于捎带手的事情。
    于是,常浩南和王晓模等一众人,就这样成为了华夏第一批直接见证信息化空战的幸运儿……
    半小时后,12架飞机分别在四处预定空域完成了集结——
    为了最大限度测试数据链中继通信的有效范围,三个型号的作战飞机被分别安排在了相距约80-100公里之间的三片空域。
    其中歼10和歼11各自在8000米高度同向飞行,大致形成了一道呈直线的空中之墙,以模拟对一整片区域内空中目标的拦截作战。
    而歼轰7则是从1500米以下的另一个方向切入,模拟在低空活动、对地面目标进行战场遮断的对地攻击机。
    而作为指挥所的空警2000,则单独盘旋在前三者大约120公里的位置附近。
    考虑到我军主要面对的aim120b只有约70公里射程,不可逃逸区则更短,因此这一位置基本可以保证预警机本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