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39节
    “诶,哪里好说支持,根据丁主任的部署,我们部门是要配合常总您的工作。”
    兰新志的表态非常到位。
    支持,是可给可不给的。
    但配合,是主从关系明确,必须得给的。
    再者说,哪怕只从兰新志个人的角度上,他能完成从秘书岗位到司局级部门一把手的跨越,不说全部,至少有八成都是仰仗常浩南的操作。
    毕竟,建立装备工业司的想法,最早就是后者提出来的。
    从那些过去就有的部门里抢出一个岗位,和去一个白纸一张的新部门占坑,这二者的难度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线上。
    而且,作为一个新部门的首任领导,只要他不是过于抽象不做人,那么这个部门一定会在相当程度上留下个人的烙印。
    对于日后发展大有助益。
    至于后面的其他支持则更不用说了。
    拿到调令的时候,丁高恒明确说过,如果没有常浩南的高度评价,那么这个任命的决心并不好下。
    就这两件事,已经够兰新志决定自己后半辈子的立场了。
    “这次啊,还是要感谢经贸委那边,替咱们吸收了大部分火力。”
    丁高恒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外被薄雾笼罩的京城,开始给常浩南和兰新志讲起这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水面以下的事情:
    “他们上来就提出要成立一个国家机械工业局,接手机械工业部的大部分职能,这个要求实在太直接,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
    “不光国内的那些人,就连正在跟咱们搞入世谈判的美国,都通过一些渠道施加了压力,说什么跟市场开放原则不符,让我们慎重考虑。”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还是带上了些许阴霾。
    毕竟,这个事真要说起来,还是被外国压力给影响到了。
    但也没办法,入世是眼下这阶段华夏的头等大事,在综合国力远不如大洋彼岸的情况下,斗争,还是得讲策略。
    “好在经过他们这一折腾,反倒起了掀房顶的效果,等到咱们提议把其中部分涉及到国防安全的企业划归科工委管理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反倒小了不少。”
    “这下,虽然咱们实际拿在手里的职权不算多,但好在是把装备工业司这个架子给搭起来了,只要组织架构能定下来,剩下的事情就都有操作空间。”
    丁高恒今天的兴致不低,毕竟也算是带着自己的部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了个胜仗。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转过身:
    “至于这个部门未来的上限在哪里,就要看我们接下来能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成绩了。”
    本来嘛,新部门成立,就相当于组建一支新的部队,丁高恒也只是发挥例行作用,鼓励一下。
    结果对面常浩南却直接来了波真的:
    “丁主任,这方面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火炬-c.b.法拉利公司的成立仪式,本来其实月中就能举行,我特地让兰司长推到下个星期,4月初再办,算是给装备工业司一个开门红!”
    虽然火炬集团本身并不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管辖,但装备工业司的职权中包括一部分产业规划方面的内容,虽然远不及机械工业部可以直接决定政策发展走向那样强势,但好在也算是保住了一些可操作的空间。
    机械工业部在解散之前发布的最后一条文件,是将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的部分职能划归到自己名下。
    而紧接着,装备工业司就顺势拿到了开展行业国际贸易促进工作的相关权限。
    丁高恒甚至来不及平复脸上的惊喜,就重新坐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
    “正好,装备工业司成立以后的一号文件还没发。”
    “新志同志,你回去起草一个推进高端机床行业对外合作的文,赶在下星期之前发出来,正好跟小常那边的动作打个配合。”
    兰新志刚刚上岗,正处在最踌躇满志的时候,当即“啪”地一个立正:
    “是!”
    任谁都知道,机械制造这种重资产领域,无论是产业调整还是发展都偏慢,不可能第一天发了文第二天就看见成效。
    但有些事情,讲究的是一个姿态。
    尽管火炬集团和c.b.法拉利的合作,有99%的事情实际上都已经提前完成了,甚至双方互派的技术人员都已经开始了业务工作,但只要签字仪式这种标志性事件放在发文之后,那就可以表达对于产业政策的支持。
    包括装备工业司,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这件事当成业绩写进明年的年度工作总结里面,没人能挑出毛病。
    ……
    一切都按照常浩南的计划,顺利执行了下去。
    两天以后,装备工业司发布了国科装发〔1998〕1号文,正式将“加快推进装备工业技术研发,积极寻求对外交流与合作”列为九五计划剩余三年的发展重心。
    刚一开始,自然还是等着看笑话的人更多的。
    毕竟,华夏过去在这个领域完全没有话语权,市场也几乎全都被进口产品所占据。
    甚至很快就有媒体以《行政压力下“放卫星”不可取》的标题,进行了一番冷嘲热讽。
    文中表示在国内机械制造领域体制僵化、水平低下的大背景下,所谓“对外交流与合作”根本不可能实现,充其量只能作为领导的某种“面子工程”而存在。
    与其耗费大量资源做这种无用功,还不如实际一点,彻底放开产业政策,引入更有活力的私营资本,先从产业链低端部分干起。
    一番慷慨陈词,如果不是跟c.b.法拉利的签字仪式都已经准备就绪,没准常浩南自己都信了。
    “这篇雄文,兰司长可一定得收好,十分有纪念意义啊。”
    常浩南把整篇文章看完,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把那篇占据了半个版面的文章递给兰新志。
    “我准备找人裱起来,放在办公桌上。”
    兰新志此时也没了之前第一次看到类似报道时候的紧张感,整个人差点憋不住地跟着打趣道:
    “算是对我们装备工业司工作的激励吧……”
    “我倒是觉得你不如再等等。”
    旁边的丁高恒说着把一支烟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然后又塞回烟盒。
    这两年因为常浩南的缘故,他都快把烟给戒了。
    “明天下午,火炬-c.b.法拉利公司的成立仪式就要举办了,我已经联系好了两大机关报和大公报,后天早上就能出一篇报道。”
    “到时候你把这两篇内容放在一起,激励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浩南更是直接提了个杀人诛心的建议:
    “干脆多装裱一份,匿名寄给之前发那篇文章的报社……”
    总之,装备工业司的开门红,就这样准备就绪了。
    第551章 杀人,还要诛心
    给人家报社跳脸嘲讽这种事,当然只能是说说。
    真要干出来,不说影响如何,也实在是太跌份了。
    无论兰新志还是常浩南,自己都丢不起那个人。
    况且,对于他们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实际上还有更加诛心的办法。
    于是,第二天,常浩南、兰新志和奇拉瓦迪三人,便一起出席了合资签字仪式,同时也是火炬-c.b.法拉利机床有限公司的剪彩仪式。
    毕竟,这个老军工厂的厂房、地皮乃至工人都是现成的。
    三个人站在一起剪断红色绸布的场面,也被邀请前来的各路媒体抓拍了下来——
    其中自然也包括之前质疑装备工业司发展路线的几家。
    本来,兰新志是准备在现场采编许可上卡他们一手。
    但常浩南却表示没必要。
    有些脸,放在现场打更精彩。
    虽然常浩南在科工委系统里的实际话语权远远超过兰新志,但至少在明面上,装备工业司还是业务领导单位。
    所以,剪彩结束之后,第一個讲话的还是兰新志。
    他早就准备了一份夹枪带棒的讲话稿,其中特地提到了产业发展的信心问题,并且多次强调,火炬-c.b.法拉利公司是在装备工业司一号文件的思路指导下,以对等合作方式建立起来的合资企业云云。
    坐在旁边无所事事的常浩南特地注意了一下,下面有几家媒体的记者,表情那是相当精彩。
    其中甚至有一个,由于咬牙切齿过于用力,以至于显得有些狰狞。
    让他一度担心要是兰新志继续讲下去,这位会不会直接晕过去。
    仔细一看,发现这位坐在最前排的记者挂着南方城市系媒体的牌子。
    那就可以理解了。
    两天前才发表那篇雄文的报纸,就属于这家媒体集团。
    “搞不好那篇文章就是这个哥们自己写的……”
    常浩南带着些恶搞的心态想道。
    本来嘛,其实他们也没准备有这么强的攻击性。
    整个仪式的流程也好、讲话内容也好,其实都是早就定下来的。
    针对的也是装备工业司成立之前那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更重要的,则是给刚刚失去统筹的机械制造业稍微恢复一些信心。
    然而有人非要自己作死往枪口上撞……
    而且还好死不死地选在一天之前。
    虽然说民众是没有记忆的。
    但这次打脸来的实在是太快了。
    说难听点,一些稍微偏远的二三线城市,今天才刚刚能看到昨天发行的报纸。
    结果同一天的新闻就要播出这么一条提气的新闻,加上兰新志攻击性拉满的讲话……
    脸皮再厚也顶不住这么操作。
    ……
    实际上,常浩南的猜测跟实际情况差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