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章
    一顿饭吃下来和乐,赵时余不怯场,不会因为林叔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就畏畏缩缩的,给大人们敬杯茶聊表心意,逗得林叔老婆咯咯笑,稀罕她得不行。
    林叔现在就是在和平街校区任教,他老婆在后勤部,他们告诉赵时余,不出意外,中医学就是大二转校区,也对温允讲,有什么需要的尽管找他们,反正离得近,随时都能顾得上。
    以前我上学那会儿,多亏了赵老师,那时候条件差,家里穷,我连学费都快交不上了,哪还有钱吃饭,是赵老师每个月用他工资资助我,不然我都坚持不下来。林叔感慨,讲了许多过往的旧事,甚至提到赵宁。
    赵宁曾经竟也是中医大的学生,可惜后来转专业了,不愿意学医。
    赵时余默默听完,温允给她夹了筷子菜,再晚些时候,离开林叔家,林叔他们还想送她们回学校,她们婉拒了,赵时余送温允回学校,等到了x大,她们在学校里转了一大圈,赵时余不想走,可惜到点了必须离开。
    她们在没人的树后拥抱,躲起来,藏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
    下周我来找你。赵时余说。
    温允应声:你要是课多,还是我去找你。
    课多也是我去找你,你别跑了,很累,咱们换着来。
    再看。
    到校门口打车,温允送赵时余出去,送来送去的,不嫌麻烦。
    上车前的那两分钟才是最焦心的,赵时余正大光明拉温允的手,等到车子来了,坐进去,摁下后窗,她趴窗户上,冲温允晃晃手:快回去了,我到了跟你发消息。
    温允没有回去,目送车子开远,直至影子都看不见一个,望着她远去的方向,站在原地久久不动。
    见一次面就又能缓解一阵子了,什么焦躁不安,分开的愁绪,见完面就统统都没了,因为有了对下次相见的期待,有盼头了,所以不再那么煎熬。
    赵时余回宿舍都是笑着的,乐没边了,坐椅子上悠哉悠哉的,回去了就一直和温允聊天,计划下周该去哪儿。
    大一绝对是大学生涯里最轻松惬意的一年,公共课多,压力轻,只要适应了这个阶段,哪怕每天课程排得再多,整体还是很好过的。
    自这天起,赵时余做了一个倒计时表,数着天儿过,算着哪天可以离温允更近些。
    她们在每个周末都见面,即使有时周末晚上有课,但周末不会全天都排课,她们都有课的可能性小。
    不过就算这样,双方的学习也没落下,大学嘛,还是学习为主,她们分得清主次。
    成绩越好,以后就能越靠近对方,两个人都心知肚明,谁也不拖后腿。
    一学期的时间过完,转眼即逝,赵时余成绩不错,还挺靠前,回家了也能对老两口有个交代。
    又该过年了,这年的春节跟往年一样,一家四口在家过,两老两小,人不多,可一家子仍旧其乐融融。
    一岁一个新气象,过完年,她们该奔向二十岁了,这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分水岭,从今以后就不能再把她们当小孩儿对待,她们是正儿八经的大人了。
    赵时余开始给温允包红包了,充分发挥当姐姐的自觉性,往红包里塞了个月月红,写上遒劲有力的一排字:
    一直在一起,一直在我身边。
    第54章 chapter 054 香的。
    这是张姨不在赵家的第一年, 赵时余她俩原本计划初三下乡探望张姨,但最终没能去成,改成了线上打视频拜年。
    张姨的孙女高三寒假比她们去年还短, 仅放三天, 她们过去探望无疑是打扰, 这个节骨眼儿上就不添乱了, 等明年再去也不迟。
    你们在北边吃得惯不, 上回你家公讲,北方吃辣少, 跟咱们四平口味差异很大, 等你们开学了,我做点冷吃牛肉兔子什么的,真空打包好给你们寄学校去。张姨在屏幕那边笑呵呵,她们有这份心,比什么都值当, 回头等芸芸毕业了,她说要领着我去京都看升旗, 我到时候也去你们学校看你俩。
    赵时余在视频的这边爽快答应:行呀,张姨你们来了,我们给你当向导,人到就成, 其他的我们全包。
    张姨如今过得极安稳顺心,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是大多数老一辈观念中最理想的养老状态, 张姨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日子四平八稳,舒坦又惬意。
    吴云芬告诉赵时余, 张姨打算带完她孙女,再过半年就回四平县养老了。张姨她儿女还算有良心,筹钱在县里买了个小套二,准备给张姨养老住,等再过些年,她家孙辈那些出来工作了,张姨的儿女们也退休不上班了,也都回四平县来过日子。
    这是好事,不枉费张姨这么多年为后辈们呕心沥血,终于得偿所愿圆满了。
    半年时间过去,赵时余对离别,对世俗人情等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会了求同存异,哪怕仍然不明白这个社会运行的种种规则和不合理,但没那么爱批判了,对于张姨和张姨家的后辈,赵时余什么都没再讲过,只同温允打商量:要是张姨真的回来了,那我们放假就都去看看她,怎么样?
    温允肯定同意。
    嗯,有空就多去去。
    赵时余发的那个红包,温允拆开又合上了,不拿出来用,而是塞枕头底下。
    红包放枕头下面,睡觉能沾喜气,来年更吉利。
    那我保佑你心想事成,考试全高分。赵时余顺口就说。温允捂她嘴,这话可不行瞎说,活人哪能说保佑。
    赵时余挺乐,不讲究这个,笑温允:你好迷信。
    温允说:反正你不要乱讲。
    那我希望总可以了吧,这就没问题了。
    可以倒是可以。
    冬季风大,她们不怕冷,坐后院凉亭的秋千上,回到她们曾经的秘密基地,往石桌上摆一堆瓜果零食,边吃边吐皮儿,吐得满地都是。
    全是赵时余吐的,温允没有,温允吃的都用纸巾包着呢,可没这个坏习惯。
    吐呗,待会儿我打扫,又不麻烦别人。赵时余递一把剥的开心果果仁上前,纯用嘴磕的,不含半点工具的功劳,这个好吃,酥香的,你应该喜欢。
    也就温允不嫌弃她,接过去吃了,不辜负她的一片心意。
    今年照旧有一大波人陆续上门拜访,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到赵家做客的亲朋好友就没停过,甭别提周围的街坊邻居了。
    每个人上门都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时不空手,赵家给回礼,也是大包小包地带着走。
    赵时余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这几天,家里会有堆成山的各式礼盒,想吃哪个挑哪个,任选任开,等她挑完了,剩下的家里实在吃不了,放着过期也是糟蹋浪费,才会送给别人。
    长大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还是这阵子,唯一变化的是,接待客人的大人不再只有老两口,现在赵时余和温允也能帮着招待宾客,可以当家做主了。
    许多亲朋温允都还不熟悉,赵时余便带着她挨个儿喊,见一个认一个。
    这是杨二姑。赵时余说。
    杨二姑。温允跟着叫人。
    那个是三叔。
    三叔。
    秦教授。
    秦教授。
    悄摸凑温允耳边,赵时余小声对温允介绍:这个是我家婆以前的学生,今年刚回国,这是第一次来我们家。
    温允不解:那你怎么认识他?
    我在家婆的相册上看到过,所以记住了,而且他每年都给家婆发邮件,你没注意,我瞥到了几次。
    赵时余在社交方面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外向,讨喜,任哪个长辈见了都喜欢。
    时余都这么大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我记得第一次过来这边,这孩子还得抱着呢,一点点大,结果现在都比我还高了,这大姑娘,又能耐又厉害,我家的那个要是能有时余的一半都好啊。客人们总这么恭维,夸起人来天花乱坠,赵老你们俩可有福气了,后继有人啊,不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