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是依太子殿下的意思办事,这么说来齐少卿能成就今日这番功绩,亦离不开太子殿下的栽培,殿下贤明!实乃吾等臣子之幸!”
“殿下高见!”
“殿下高见!!”
一国储君能有如此宽容度量与御人的能力,群臣甚是欣慰,热泪盈眶之下纷纷执笏齐呼太子贤德,江山社稷有望,顺势恭维了一通天策帝。
身为父亲,天策帝看着自己亲立的东宫储君,亦是十分欣慰。
太子成长了太多了。
众臣赞扬太子的声势越发浩大。
以至于谁也没意识到,本是齐聿白交出的成绩,最后竟算到到太子头上,那些赞誉借他之手成就,而后名正言顺地归功于太子一人。
齐聿白本人心底没有半分怨愤与不满。
因为太子殿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并且正用激励与赏识的眼神望着他,那般清正的眼神,让人心底振奋。
他满足了齐聿白的虚荣心,给足了他体面与尊严。
不。
应当说,是殷灵栖精准攥住了每一个人的脾性。
殷承佑面上波澜不惊,实则心底深受震撼。
妹妹算准了每个人的心性,借势将功绩全都揽到了他一人的头上。
而今人人皆知,光禄寺少卿是在太子殿下的授意与教导之下呈上的功绩。
齐聿白陷入两难境地。
他飞快地瞥了一眼二皇子。
殷承恪的脸色已经沉入谷底了,十分难堪。
他怒不可遏。
若非这是在朝堂之上,上首还有天策帝坐镇,殷承恪恨不得当场冲上去杀了这个血脉相连的堂弟。
齐聿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太子今日之举,让所有人,包括天策帝都认定齐聿白已是他麾下臣了。
两朝君主在这儿镇着,他不敢辩驳,亦不能辩驳,这无疑是在打帝王家的脸面。
况且……
他又看了一眼气得脸色铁青的二皇子。
他清楚,殷承恪同他一样心性多疑唯利是图。
即便自己事后辩驳,殷承恪也不会再如从前那般全然信任他了。
梦中昭懿临死前那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言论再一次为齐聿白敲响警钟。
狡兔死,走狗烹……狡兔死,走狗烹……
齐五连日以来为他种下疑心的种子,在这一刻疯狂破土生长,遮天蔽日,笼住一切理智。
“长兄与东宫之间,无非隔了一个昭懿公主。”
“可是公主已经死了。”
她死了,无人再能从中作梗,侯府同东宫的隔阂便消失了。
齐聿白最后看了一眼殷承恪那怨毒的眼神。
他读懂了其中情绪。
殷承恪恨不得杀了他。
齐聿白明白,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狠下了心肠。
他在殷承恪恨得滴血的眼神中,转身朝太子殿下躬身一拜:
“承蒙殿下信任,臣齐聿白,日后必勤勉奉上,必不负殿下器重。”
“啪嗒”一声。
殷承恪心弦一裂,手中玉笏滑落,摔在地上裂作两半。
齐聿白身为侯府长公子,一人便代表了整个家族的朝向。
齐氏不再是殷承恪的靠山了。
事态怎会发展至今日这步田地!!
绝望之余,殷承恪愤恨地怒视那位光风霁月的太子。
殷承佑他好算计!
行事如此阴诡,心机如此深沉,倒是不甚符合太子一贯的作风!
可是谁也怀疑不到那位已经“过逝”的昭懿公主头上。
毕竟,她早已不存于世了。
第121章
底牌是最后的退路,殷承恪不会轻易暴露。
但殷灵栖会逼着他动手。
太子在妹妹授意之下,于政坛愈发活跃,近来在朝政之事上屡屡进言,见解颇深,得到天策帝及众臣的认可。
太子的声望越来越盛。
殷承恪坐不住了。
“太子性情平和,本不足为惧,怎的近些时日变了一个人似的,手腕阴狠,雷厉风行。”
心腹近臣疑惑:“莫非背后有高人指点?”
“高人,”殷承恪冷嗤一声,“依本王看,堪称妖人。”
“是位狠角儿。”他咬牙切齿地道。
“而今满朝文武人尽皆知齐聿白之功绩实则是太子授意为之,他齐聿白的成绩就成了太子的成绩。得来全不费工夫,太子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名利双收,拿齐聿白的心血为自己的声望铺路。”
殷承恪眉头紧锁:“本王的皇弟,一向胸无城府,何时竟养成了这样深沉的心思。”
“二殿下,形势危急,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一名幕僚出列进言道。
“是啊,东宫回京不过半载的光阴,便已笼络了朝野上下的人心。君舟民水啊殿下,此时若再不出手制止,只怕风向愈演愈烈,若真到了万民臣服的那一刻,殿下即便登上储君之位,太子已然深入人心,有前者为鉴,一时亦不能服众,恐民心不为殿下用。”
一旁的幕僚闻之纷纷上前来齐声劝谏:“请殿下三思!”
“请殿下三思!”
殷承恪谨慎机警,本不欲过早动手,见过半数的心腹纷纷进言,忽的有些动摇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海棠书屋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a href="https:///"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https:///</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